制定了诊治规范,探索和推广先进诊疗技术,建立垂体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平台,并初步获得了一些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11月25日,2022华西肿瘤前沿论坛举行。山东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以及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全国13家医院15名专家线上线下参会,在线观看达3000人次。
我院李为民院长、魏于全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并线上致辞。2022年11月25日-27日,作为我院建院130周年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我院联合四川省肿瘤学会共同主办的2022华西肿瘤前沿论坛系列学术活动在成都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举行。我院胡建昆副院长、四川省肿瘤学会理事长卢铀教授大会致辞。我院肿瘤中心卢铀教授、毕锋教授和陈念永教授担任执行主席。11月26日,华西肿瘤前沿论坛主题大会暨第三届四川省肿瘤学会学术年会举行。
2022华西肿瘤前沿论坛系列学术活动汇集了国内外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既有前沿理论的分享,也有临床经验的交流,将进一步推动我省乃至我国肿瘤领域诊疗水平的提升和学科发展的进步我院李为民院长、魏于全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并线上致辞。收治的患者中60岁以上的约占50%,80%以上的患者带呼吸机,其中50%的病人要进行俯卧位治疗,呼吸支持的力度急剧增加。
在三个病房都收满病人的情况下,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从神经综合病房调配出30张病床,先后收治急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74名。3名医疗组长被派往结直肠肿瘤中心、神经综合病房负责新冠患者的救治工作。重症医学科护士纳入全院机动护士库,增强夜间全院人力调配。胸外科主任蒲强调配科室精兵强将,与内科、麻醉科以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团队交叉组合,尽力挽救患者。
骨科 12月22日,骨科病房(第6护理单元)最早建成综合救治病房。肺癌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田攀文。
有同事虽有不适,仍然咬牙坚持。博士研究生周靓主动询问正是需要人的时候,我可以……能坚持的人都把自己岗位工作做好,尽量不把工作压力传导给别人。重症医学科 不少基层医院的危重患者转诊到华西,作为四川省老百姓危急重症治疗的兜底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呼吸科只是承担了最前线的工作之一,如果没有医院‘一盘棋调度,没有其他科室的‘牺牲与支持,这很难做到。
12月27日凌晨2点,一位患者病情突然变化,全院的呼吸机都在使用中,为了尽力抢救患者,科室8名医护人员轮换着通过手动捏简易呼吸球囊,维持和增加患者通气量,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上午10点左右呼吸机送到,患者安全度过了这次危机。当日就收治了9位病人,次日满员。梁宗安学科主任每天上午、下午查看患者情况,以杨梅护士长为代表的胸外科医护人员全身心投入到新冠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不少医护都曾赴武汉、西安、哈尔滨等地抗疫。
神经内科迅速响应,紧急召开管理小组会议成立临时急诊收治小组,将神经内科留校博士后及专职博士后补充到一线诊治队伍中,三个病房全力收治急诊病人。可能我们的文字无法穷尽到每一个临床科室。
创伤医学中心、肝脏外科、小儿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胸外科、核医学科、美容整形/烧伤外科、心理卫生中心、泌尿外科、肺癌中心……多个科室通过三班倒投入到发热门诊的紧张工作中。面对生病的战友,大家也愿意去主动分担工作量,没有怨言。
重症医学科科护士长田永明,一一落实人员调配、物资调配、病房改建。甲状腺外科 12月22日上午,医院召开会议决定将甲状腺外科病房改建为呼吸第三综合病房,中西医结合内科全面接管新建的呼吸第三综合病房。所有管理小组成员深入一线,参与查房、治疗等全流程工作,并负责了风湿免疫科收治的新冠患者的查房及治疗指导。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加之不断快速移动、救治患者,医务人员的身体很容易疲惫,但是没有办法长时间休息,只能坐一会,稍有缓解就立即继续工作。12月26日,眼科重症综合救治病房一经启用,就收治了19个病人。此外,还需要完成大量的ICU外患者转运。
小儿外科 小儿外科调整病房后,主要收治从急诊转入的新冠患者以及血液内科患者,由呼吸、血液等全院多个科室抽调医生与小儿外科护理人员共同开展救治。12月27日当天,就有70辆救护车转运患者到急诊。
中西医结合内科两个病区实行整合管理,统一调度资源,集中收治医院急诊危重患者,医护人员紧密合作,并在兄弟科室的支持下,始终保持满负荷运行,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贡献力量。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4名医疗组长、1名住院总、2名护理组长,与骨科护理人员、全院调配的一线医生一道接管新冠感染患者。
此前在重症医学科轮转学习的400多名医生中,有20人作为ICU后备人才库成员在眼科重症综合救治病房投入到了紧张工作中。以实施俯卧位治疗为例,一个患者大约需要4~5个医护一起才能完成。
感染性疾病中心提前安排博士后回科室待命,在医院统一协调下,从外科调来20余名护理人员前来支援。为确保转诊病人得到紧急救治以及避免大量救护车堵塞急诊救援通道,急诊科事先与转诊医院沟通患者病情,实时监测救护车位置,预留床位,保证救护通道畅通无阻。一盘棋、一条心——医院各临床科室克服短时间内人员紧张、物资紧张等困难,华西人坚守岗位、坚持工作,始终奋战在治病救人第一线。人力紧张,工作量却成倍增长。
在医院统一协调下,胸外科、小儿外科、骨科等部分病区建成为综合救治病房,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统一接管。筹备药物、急救物资、协调设备、安顿患者、安抚家属,所有医务人员基本处于奔跑状态,从白班加班到晚上十点半。
大家从早干到晚甚至更晚,为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救治患者。下午5点左右,病房已经改造完毕,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仅下午5点至晚上8点,就收治了近30个病人,紧急插管一人。
坚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一线医生、博士后、护理共同组成医护团队,分成三个治疗组,党员干部担任组长,大家全力以赴为患者而努力。因收治患者多,病情危重,且需持续收治急诊危重患者,中西医结合内科管理小组紧急安排相关人员驰援当晚医疗救治工作,所有医护人员一直坚守到晚上12点左右,留守的夜班医护人员最终在凌晨2点左右成功完成了病房当天新冠急诊患者的收治任务。
中心床位数从原有的149张扩充到171张。胆道外科 12月27日中午接到建成综合救治病房的紧急通知后,胆道外科当天下午即把现有患者全部转出,开始收治呼吸重症患者,不到24小时病房72张床全部收满。在心里播种希望,未来的路总有光亮。12月26日,眼科病房改造的综合救治病房开始收治重症患者,23名麻醉手术中心的医务人员在这里负责了一线医生的工作,与眼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医务人员共同开展救治,目前该病房收治了40名危重症患者,其中大部分患者都需要呼吸机治疗,大家发挥专业所长为重症患者做好生命支持、急救复苏以及呼吸治疗等救治工作。
为了应对重症患者可能随时变化的病情,感染性疾病中心临时将住院总岗位从1人增设到2人,增加夜查房频次……多举措保障患者安全。本已退休的杨小东教授主动表示随时需要随时召唤。
重中之重的责任 重中之重的压力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5个病区、430张床位……集全院之力保障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救治,重担也落在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的肩上。神经内科 急诊病人中有不少新冠阳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这对神经内科而言,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
大家扛起了职责、扛住了考验、扛下了华西人的使命和担当。呼吸治疗科住院总接到的每日会诊量从原先每日约20次现场会诊、100余次电话微信会诊增加到了现场会诊近100人次,电话微信会诊400余次,每日有创呼吸机上机约20人次,无创呼吸机上机及调整呼吸机参数约70人次。
顶: 13踩: 8249
评论专区